一鸣惊人成语典故原文

一鸣惊人成语典故原文

"一鸣惊人"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,出自《韩非子·难一》。故事的主角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宋玉,他有很高的文学才华,但一直默默无闻。有一次,楚庄王在宫殿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,席间,他让人牵来了许多珍禽异兽,其中包括一只平常叫声很小的鸟。当鸟在众人面前被释放时,它突然发出了一声响亮的鸣叫,震惊了全场。楚庄王询问原因,宋玉借此机会说:“此鸟平时叫声虽小,但一旦鸣叫,必非常人所能及,这就像大人物一旦有所作为,必定会使世人震惊。”楚庄王听后,赞赏了宋玉的才华,他的一鸣惊人也因此成为了一则流传千古的成语,形容一个人突然间展现出非凡的才能,令人惊叹。

一鸣惊人成语典故告诉我们的道理

1. 潜力深藏不露:宋玉这只鸟平时叫声微弱,但一旦时机成熟,其鸣叫声无比惊人,寓言了一个人可能有巨大的潜力,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。

2. 积蓄力量:故事强调积累的重要性,往往是厚积薄发,成功的积累往往在无声无息中进行,关键时刻才能一鸣惊人。

3. 时机决定成败:如同鸟在适当的时候鸣叫,适合展现自己的机会来了,人们才会看到你的价值。这提醒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,适时地展示自己。

4. 低调不能否定实力。即使不显山露水,真正的实力总会被认可。

所以,"一鸣惊人"不仅是对人才的赞美,更是一种激励,提醒人们要耐心积累,等待时机,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。

一鸣惊人的主人公是谁

"一鸣惊人"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宋玉。在《韩非子·难一》中的记载,宋玉因一次宴会上的奇鸟鸣叫而被楚庄王发现其文学才华,从而一鸣惊人。这个故事以宋玉为例,寓意了即使之前默默无闻的人,一旦抓住机会,也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。

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

《韩非子·难一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昔者楚庄王欲伐越,告其群臣曰:‘谁可使者乎?’群臣莫对。庄王曰:‘吾将以令尹子文也。’群臣皆曰:‘令尹子文,楚之良也,不可。’庄王曰:‘吾闻之,鸟之将击,必先卑其鸣;士之将为大事者,必先慎其言。子玉虽未尝鸣,吾将以鸣之。’于是使子玉伐越,一战而克之。”这就是关于“一鸣惊人”的典故,故事中楚庄王通过对比鸟鸣的逻辑,预见了宋玉(令尹子文)潜在的实力,最终他的一次军事行动成功验证了这一预见。

一鸣惊人的意思是什么

"一鸣惊人"的意思是指某人在某一方面突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或成就,使得人们为之震惊,以前可能并未察觉到其真正的实力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时刻通过出色的表现或成就,让周围的人或世界对他刮目相看。它是对一个个体潜力爆发或成功转型的赞美,也强调了积累和时机的重要性。

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典故

"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"这个成语出自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,与"一鸣惊人"的故事相关,但稍有不同。这个典故描述的是战国时期,齐国的大夫淳于髡(kūn)的故事。淳于髡平时沉默寡言,很少发表意见,但在重要的场合,他往往能用一句简短而精辟的话解决难题,或者说出一番深刻见解,让人感到十分震惊。他的特点是平时沉默,但在关键时刻,说出来的话就有如惊雷一般,引发人们的深思。

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稳健和沉着,表示一个人在平时可能表现得默默无闻,但一旦需要发言或行动,就会展现出极高的智慧和能力,让人感到惊叹。因此,"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"除了有“一鸣惊人”的意味,还包含了内敛与爆发的对比,体现了深藏不露和后发制人的智慧。